该不该让AI代写论文
2025-04-07 09:23:10? ?来源: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: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|
忽如一夜春风来,世间遍地用AI。你用AI写一篇短文自娱自乐,我让AI出一条方案协助工作,多是由AI出出主意润润色,倒也无可厚非。 但当大学生、研究生用AI来写学术论文呢?最近,西南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官宣,将启动检测毕业论文AI率。据报道,国内还有高校为毕业论文中AI的使用情况划出了红线,比如内容AI疑似率不准超过40%等。 总之,我们与AI同行的学术之旅,已经蹒跚起步,亟须在工具便利与人文思考之间寻求可贵的平衡,在创新探索与本质属性之间进行深度的思考。 AI亦师亦友,应当携手共进。得益于技术进步,AI迭代速度越来越快,随着DeepSeek一鸣惊人,我们仿佛在一夜之间便迎来了全民AI时代。有学生用AI辅助编程,有学生用AI补短板后专攻创意,有学生文思枯竭的时候用AI打开思路,与AI的广博相互激发、相得益彰。但是,无论AI是良师还是益友,终究无法取代主体的创造性劳动。春风春雨都有了,地还得人来耕,最终还得靠自己真正撸起袖子把摊子拾掇好。 AI亦真亦幻,应当甄别取舍。AI检索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毋庸置疑,它的推理能力也日新月异,可它总是一本正经地“说谎”,产生的“幻觉”毛病像甩不掉的影子,稍不留神就让人栽跟头。有些AI引用的数据看似严谨,核查后却是凭空捏造;学生论文中,AI生成的文献也常查无实据;网络文章中,AI编造的“爆款事实”、凭空捏造的细节,同样误导读者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虚构内容的传播往往快于真实信息,对信息生态构成严峻挑战。我们必须时刻警醒,有图未必有真相。 AI亦宽亦窄,应当独立自主。AI能力超强,它可以在面上广博,可以在线上延伸,可以在点上深邃,但它绝不是万能的。AI生成的内容在“身临其境”的温度和“设身处地”的共情方面,有时形似而实差。我们往往能感知AI内容的“情感温差”——技术再先进,目前在模拟人类丰富情感层次方面仍有很大空间。人之所以为人,在于其富于在场感的生命体验、情感温度与价值判断,是任何技术都无法简单复制的宝贵财富。AI应用的核心在于“赋能而非替代”,技术只是创作的手段方法,作品的灵魂仍需作者本人亲自注入。充分保持人的独立自主,防止过分依赖造成的“迷信”和异化,是我们与AI同行的前提。 AI亦正亦“邪”,应当规范伦理。AI普惠化如潮水涌来,伦理问题却接踵而至。学术圈里,AI生成论文越来越多,诚信底线摇摇欲坠,顶级期刊已紧急立规矩。公平性上,权威报告多次点名:AI在性别、种族分类上偏见明显,算法“歧视”还没解药。知识产权上,创作者权益和AI发展如何平衡成了大难题。数据安全上,专家直言,AI吞下海量个人信息,隐私保护像筛子,漏得满地都是。面对这些,学界喊话要严规,机构得补披露漏洞,个人也别滥用。AI是效率神器,但不能没底线;用得爽,也得管得住。 个人自律、社会共治、制度护航,三管齐下,才能让AI造福人而不是害人。人机合作要取长补短:AI是能干的帮手,但人得掌舵。它能写字,却写不出思想的血肉。学术的尊严,就在算法摸不到的温度和自觉里。“器成于人,而非人役于器。”守住这条线,文明才有脉。与AI同行的旅程,走得快,走得远,更要走得稳。 |
相关阅读: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